成长小白马,细分新龙头——医药次新股潜力标的全景图
一、化学制剂
2015 年以来,临床数据自查等一系列药品审评注册改革拉开了新药研发序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化药注册分类改革、上市许可人制度试点等一系列重磅政策接踵而至,提高药品的研发壁垒和质量的同时,也促使药品行业和医药研发更加规范化和集中化,促进行业的优胜劣汰。
创新药方面,在政策、资本、人才等多方因素共同促进下,很多有实力(技术、经验、资金)的公司将脱颖而出,企业的研发战略、市场战略必将迎来大的转型,创新药和制剂出口也将受益于政策利好从而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仿制药方面,一致性评价促使国内仿制药市场迎来重大变革。我们认为一致性评价开展后,仿制药中最快受益的是具备进口替代大品种的企业;随后便是具备海外上市品种,可以进行“出口转内销”的企业;长远来看,具备工商一体化的企业未来亦将受益,其受益品种以普药为主。
化学制剂领域中建议关注创新药和仿制药两条主线,包括创新药领域的二线龙头贝达药业和康弘药业、具备消费升级概念的脱敏治疗领域龙头我武生物、有望通过一致性评价实现“出口转内销”的普利制药、以及仿创结合逐步向创新药迈进的海辰药业和辰欣药业。
二、CRO
环顾近期医药业并购市场,创新药及创新技术已成为产业资本重金追求的“新宠儿”。从模式上来看,全球市场上跨国制药企业曾耗费巨资建立研发中心,但这种大的研发模式已经过去,目前比较流行的趋势是 VIC 模式,即“VC(风险投资)+IP(知识产权)+CRO(研发外包服务)”相结合的新药研发模式,创新药企从外部引进产品同时委托 CRO 公司进行区域性或者全球性的开发。总的来看,国内 CRO行业发展已迎来历史性机遇。新药审批量的逐步增加、一致性评价标准落地、研发支出的增加为 CRO 行业持续增长奠定基础。同时,研发成本及周期压力增大,药企通过聘用外部 CRO 公司以转移固定成本意愿正不断增强,行业呈现纵向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由于起步相对较晚,且基数较低,随着创新药时代的到来,近年来我国 CRO 行业实现高速增长。根据南方所的统计,2011 年至 2015 年我国 CRO行业的销售额由 140 亿元迅速上升至 379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2.0%。
三、IVD
我国 IVD(体外诊断行业)相较于欧美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快速,2015 年我国IVD 市场规模达 450 亿元,估计 2017 年市场容量已扩增至 600 亿元。从产品结构上来看,我国体外诊断行业总体呈现“橄榄型”结构:低端市场是前期广泛使用的检验技术,发展空间小,增速缓慢,正在进行方法学上的更新和迭代;中端市场由于近几年国产研发能力迅速提升,渠道优势明显,国内产品正在处在高速发展阶段;高端市场由于技术壁垒高,国内外差异大,主要为国外产品,国内产品目前在研发潜伏期,未来将迎来增长。
详细内容见附件: